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db:作者] 文档 2025-01-14 02:00:14 0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x》,以下展示关于《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2025.1本试卷共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5分)阅读下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1-3题。(9分)材料一2023年10月, 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

2、品大赛二等奖,这是一部通过对话提示AI完成的作品。2024年年初,在日本芥川奖颁奖典礼上,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的作者透露,作品中约有5%的句子取自 ChatGPT。AI介入创作的作品获得文学奖项,成为 AI写作技术发展过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一幕。显而易见,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AI开始作为工具介入文学创作。AI 技术在文学领域的强势推进,其积极性不仅在于提高创作效率、解放人们的想象力,更在于通过开启在文学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让人们有了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世界。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和广泛应用,AI终将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形成更密切的联系。当然,人类在AI技术面前也不必妄自菲薄。不论将来AI技术发展到何种程

3、度,在文学创作中,人类将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归根结底,创意始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至今AI还未能在这个领域超越人类。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与人类的价值观、情感等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代。不久的将来,或许人类作者可以在AI介入的条件下,节省写作时间,但其中最为精华的创意部分并不能被替代。因此,与其耽于哀叹“文学的黄昏”降临,不如有更多的自我反思。其中更需警惕的,不是机器写得像人,而是人写得太像机器,写作沦为单纯模仿追随某一种技艺或风格。毕竟,无论 AI 介入写作发展到何种高度,终究只是惟妙惟肖的模仿,作为情感载体的文学不会消亡。(取材于沈听雨相关文章)材料二回顾历史,人们会发现,新技术对人的生活形成机

4、遇和挑战的时间间隔在不断缩短:火(100万年前)、炸药(1000多年前)、蒸汽机(300多年前)、电(200多年前)、核能(70多年前)、互联网(50多年前)、人工智能(当下)但是,文化的重要性并未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而变弱。事实上,文化始终是决定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理性和文明的社会,能够依靠社会和人类集体的力量,来应对每一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第1页(共8页)次挑战,将挑战转化为进步的机遇。这样的社会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去充分了解新技术影响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的可能,从而能将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对于个

5、体而言,AI 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只是会形成挑战,它同时也会“启蒙” ,即逼迫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作为“人”的我们最重要的特质? 为了发展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人类需要努力地锻炼和发展包括但不限于这样一些能力:对“他人” (包括天地山川、草木鱼虫)的兴趣、好奇和关注,了解、学习和接纳“他人”的能力; 发自 “我”的内心(而非依据流行风气而形成)的想象力、描述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历史感和由此而来的豁达和勇敢; 以及做一个优秀的人的志向,即对自己和社会都有道德的、而非只是自利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正是AI技术的突飞猛进,刺激人们重新思考“何为人”  “何为人性”这样的基本问题,也让人们

6、再一次确认,以文化为载体的人文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取材于沈轶伦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AI技术主要还是在发挥辅助的作用。B. AI技术对促进人类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可以提供积极影响。C.

7、 AI缺少人类的创意,在文学创作上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D. 在AI介入写作的时代中,人与机器之间有相互模仿的需要。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对社会及个体而言,AI应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B.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文化与技术的力量总是此消彼长。C. 人类具有独特的、不可能被AI取代的能力和特质。D.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更需要关注人文教育的作用。3.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前面两则材料,就AI与人类文学创作的关系作简要陈述。 (3分)2024 年 5 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教授带领团队创作的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正式发布。写作前,王教授团队分析研究了网络小说的情节结构,设定了初步的情节框架,并先后在国内6个大语言模型上进行试验,最终确定应用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56606.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