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邯郸市2025届高三调历史试卷(含答案)

[db:作者] 文档 2025-03-18 20:04:54 0

《邯郸市2025届高三调历史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邯郸市2025届高三调历史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邯郸市 2025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监测 历 史 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75分钟。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分。在每小题所给的

2、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依据考古成果,绘制了良渚文化的社会结构图(见图 1)。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良渚文化时期 A.北方先民阶级分化明显 B.神权至上观念盛行 C.国家初始形态已经出现 D.军事民主制已确立 2.经过文、景二帝治理后,西汉由“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发展为“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这一变化 A.体现了汉初治国理念的与时俱进 B.彰显了君主专制权威的高度集中 C.拓展了儒家民本

3、意识的基本内涵 D.提供了朝廷解决边患的有利条件 3.表 1是北魏后期汉族士人出任本籍地州郡长官表(部分)。表 1 任职者 籍贯 所任地方长官 资料来源 封回 冀州渤海蓓县 冀州刺史 魏书封懿传附封回传 甄琛 定州中山毋极 定州刺史 魏书甄琛传 高闾 幽州渔阳雍奴 幽州刺史 魏书高闾传 卢尚之 幽州范阳涿县 范阳太守 魏书卢玄传附卢尚之传 崔习 定州博陵安平 博陵太守 魏书崔鉴传 游肇 相州广平任县 相州刺史 魏书游明根传附游肇传 刘道斌 冀州武邑观津 武邑太守 魏书刘道斌传 杨津 华州弘农华阴 华州刺史 魏书杨播传附杨津传 上述状况产生的深刻影响是 A.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B.改善了选官的固

4、有程序 C.削弱了州郡官员职权 D.淡化了士人的乡土意识 4.宋代的书籍装订,已由卷轴形式过渡到以散页装订成册的册页形式。北宋时,册页形式最初是“蝴蝶装”,即把印字的一面相对折叠,书页的中缝处粘在一张裹背纸上的装订形式。南宋时出现了把书页文字向外,背面相对的折叠方法,即“包背装”。这两种形式一直沿用到今天。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A.文化传播途径多样 B.文化创新影响深远 C.南北文化观念趋同 D.市民文化需求激增 5.宣德四年(1429 年),明政府以“钞法不通,由商居货不税”,即以商贩拒用正在贬值的大明宝钞为由,在全国 33 个府州县商贾所集之处,增收门摊税课五倍,自北京至南京沿大运河设立钞关

5、 7 处,即漷县、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这说明,明代 A.商业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 B.商帮带动长途贩运贸易 C.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调控经济 D.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6.1864 年,清廷刊印美国人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1867 年,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朝廷对列强“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李鸿章 A.依 法 有 效 维 护 国 家 利 权 B.主 权 意 识 有 所 增 强C.主动寻求融入世界体系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7.据统计,1861 年至 1911 年,由长江和大运河征收的常关税(国内

6、贸易税)仍占据所有常关税中的大宗,而港口的洋关税(由洋关征收的税)则保持了更迅速的增长。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民族工业得到了充分发展 B.政府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C.洋关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D.沿海贸易地位日益重要 8.图 2 所示为 1920 年 8 月 15 日劳动界的创办者向“读者一听众”解释办报之缘由。由此可见,该刊的创办者旨在 A.动员工人去推翻军阀统治 B.唤醒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 C.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推动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 9.1940年 10月 5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施政纲领中指出:“建立廉洁政府,实现普遍平等直接不记名之选举制,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吸收一切抗日人民参加政府工作”,“实行救济灾难民,建立大众互助之储蓄救灾工作”,认真调节抗战勤务,取缔非必要差役”。上述规定 A.顺应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诉求 B.奠定了国共两党团结御侮的基础 C.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社会救助机制 D.完善了工农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 10.1953 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特别强调了开展全国性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全局性意义。同年 5 月,中国工会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64554.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