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x》,以下展示关于《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保密启用前全市普通高中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 12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 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
2、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 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
3、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 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 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 “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6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