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训练x》,以下展示关于《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训练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经食物链流动时只能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的营养级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含有的能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解析由于捕食关系,初级消费者中的能量有一部分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在传递效率一定的情况下,初级消费者含有的能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答案C2.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 10%,若草固定的能量相同,则下面哪一条途径鹰获得的能量最多?()A.B.C.草昆虫
2、青蛙蛇鹰D.草昆虫食虫鸟鹰解析在相同的情况下,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得越少,所以鹰所处的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答案A3.下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A.200 gB.250 gC.500 gD.1 000 g解析该题有2条食物链,但因计算的是猫头鹰和植物的关系,则可当作“1条食物链”来看;“至少”提示应按20%的传递效率计算,所以需要消耗植物的量为20g20%20%=500g。答案C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羊吃草,草中能量都流入羊体内B.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生态系统稳定时没
3、有能量的输入,只有能量输出解析羊吃草,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流向分解者,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释放出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生态系统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答案B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
4、析本题考查食物链及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捕食黄雀,因此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螳螂的天敌)的数量减少,黄雀的数量减少又使螳螂(蝉的天敌)的数量增多,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故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使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增多,但未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C6.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
5、模型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解析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形,而数量上松毛虫的数量多于马尾松,不呈现正金字塔形,A项错误;据图分析,松毛虫的同化量是A,杜鹃的同化量是E,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B项正确;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C表示松毛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马尾松的能量,C项错误;若迁走全部杜鹃,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D项错误。答案B7.下图是某池塘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部分图解。回答有关问题。(1)某小组拟调查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调查的非生物成分主要有、。(2)图中B1+C1+D1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的能量。(3)第二营养级所具有的能量只是第一营养级的10%20%,其原因是一部分能量通过散失,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4)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用图中字母表示)。(5)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解析(1)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热能、水分、空气、无机盐等,其中阳光、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最主要的生态因素,因此若对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进行调查,其调查的主要内容有阳光、水分。(2)分析图示可知:B1+C1+